对话刘军:谈攀岩生涯

主持人:很多人说,攀岩是用手指与意志去谈判的运动。你真正踏进这条路,是在什么时刻?能不能给我们一个画面感最强的第一幕?

开云体育app

刘军:第一幕,其实很普通,也很清晰。我刚上初二,朋友带我去社区健身房的室内攀岩墙。那天的墙大概有八米高,镁粉在灯光下像雪,鞋底的橡胶贴着岩面发出细碎的咔嗒声。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试着站上一个四十度的斜坡,体感像被水冲了一样,手指要紧握,脚尖却在找支点。

那一刻我没有豪言壮语,只是在心里对自己说:再来一次,再来一次。回家后,我翻出旧练功本,写下今天的感受、明天的计划、以及这项运动对自己未来的意义。攀岩对我来说,不是炫技的舞台,而是对自我边界的持续探索。

主持人:你提到“边界”,很有意思。很多新人进门时,最容易被高难动作吓到。你是如何在最初阶段与恐惧共处的?

于是,我开始把每次练习的细节记录下来,逐日微调。慢慢地,墙面不再像一堵高墙,而是一张可以读懂的地图。

主持人:在这个过程中,设备和环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很多人担心装备太贵、场地太难进入。

刘军:确实,装备和场地是现实层面的门槛,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。最早的阶段,我用的都是入门级的攀岩鞋和简单的也就能租到的安全带。最关键的,是你对目标的清晰、对过程的尊重。随着时间推移,我渐渐认识到,合适的装备和舒适的场馆能提高效率,但不是成功的唯一钥匙。

训练强度的把握、伤病的预防、以及心理韧性的培养,才是你能够持续攀登的核心。初期的障碍很自然:手指痛、肩膀酸、甚至对失败的焦虑。每当遇到瓶颈,我会回到基本功:核心力量、前臂力量、指尖的力量分配。慢慢地,手部疲劳的原因、肩部角度的误差、呼吸节奏的错位,一点点变成了可以调整的变量。

主持人:你在训练中提到“记录与反思”。能具体讲讲这部分吗?

刘军:当然。记录对我来说不是流水账,而是路线图。我会在每次训练后写下三点:一、今天的进步点在哪里?二、遇到的问题是什么?三、下一次训练的目标是什么。记录让我看见“看不见的线”,比如某天握把的角度不对导致前臂更累,或是某个动作的入口角度偏了一度,都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。

反思则是把错误转化为行动的证据。很多时候,瓶颈并不是技巧本身太难,而是你无法接受自己在某个细节上的微小偏差。正是这些微小偏差,被逐步纠正后,才积累出质的飞跃。

主持人:说到细节,你在成长路上有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挫折?你是如何从挫折中走出来的?

刘军:有。走过一次严重的肩伤后,我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放缓节奏。那段时间,其他人都在墙上“飞檐走壁”,而我只能在地面做核心训练。起初很难接受,甚至有点迷茫。但我把这段时间当作再造的机会:学习人体解剖、研究力学原理、读人文类书籍,尝试把攀岩和生活的其他领域建立联系。

慢慢明白,攀岩不是靠一条线、一个动作夺冠,而是靠持续的身体状态、稳定的技术库、以及对失败的容忍。伤病也教会我节制:没有人能一直强势,能做得更久的人,往往是懂得保养、懂得休整的人。我把休整当成训练的一部分,拉开距离,给肌肉和神经系统一个恢复的窗口。

主持人:从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到职业攀岩者,时间线是怎样拉开的吗?你当时的梦想和现在相比,有没有变化?

刘军:梦想的形态在变,但方向没有变。早年的梦想是“站上更高的壁,从更险的路线走下来”,那是一种冒险的渴望。后来,随着训练、比赛、甚至商业合作的接触,我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“把攀岩的美感传递给更多人”。这就像是一条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成就的路。

我开始愿意把自己的训练方法、康复方案、心态调节策略整理成系统,给初学者和有经验的攀岩者都能受益的内容。我的目标不再只是个人顶峰,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人建立信心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路线。

主持人:你愿意给初学者一条最实在的入门建议吗?

刘军:第一,别急着追求“高难度”,先把基础打牢。二、把身体的对齐和手指的负荷放在第一位,过度训练和盲目追求速度都会带来伤病。三、记录、分析、微调,形成一个闭环。四、找到一个愿意与你共同成长的社群,攀岩其实是一个粉墙效应的运动,你的伙伴会成为你持续前进的动力。

保持好奇心:每一根岩壁都是一个小宇宙,里面藏着你尚未发现的力量。若你愿意把这份好奇心带到日常生活里,攀岩就不再是局部的比赛,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。

主持人:从第一口气走到现在,你经历了哪些真正的突破?这些突破对你的人生和职业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

刘军:突破往往不是一个瞬间的爆发,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。真正的转折点,来自于把训练和比赛的经历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。我开始把路线拆解为结构、节奏、力矩、触点四个维度,然后用数据来支撑决策。比如,在某一支线路线中,手指的受力分布、腕部的角度、身体的旋转路径,都能通过简单的动作分解来优化。

这种方法让我在同样时间内取得更稳定的进步,也减少了伤病的发生。职业层面上,我学会把训练与公众露出、商业活动、讲座结合起来。攀岩不是一个封闭的竞技场,而是一个多元的生态系统。你要在保护好身体的前提下,创造多条进入公众视野的路径。

主持人:你在公开场合经常谈到“心态的管理”。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,才能在高强度的训练与比赛中站稳脚跟?

刘军:心态像核心肌群,是你在压力下的支撑力。训练时,心态要有清晰的目标感,知道今天这组动作的意义是什么;比赛时,心态要能接纳不完美,允许临场的不确定性;遇到延期、伤病或负面新闻时,心态要有自我修复的能力,知道如何短时调节、短时充电。具体方法有三条:第一,建立“可控变量清单”,把可以优化的因素列清楚,如热身节奏、呼吸节律、路线分解的起点。

第二,练习“情绪标记”——把紧张、焦虑等情绪用可观测的信号标注出来,找到适合自己的释放方式。第三,建立一个“静态与动态的平衡”策略:在静态阶段练习呼吸、在动态阶段专注动作细节,避免两者混淆造成注意力散乱。这个过程需要时间,但一旦形成肌肉记忆,心态就不会轻易被外部波动打乱。

主持人:在你职业生涯里,商业化的脚步越来越近。你是如何将个人热情与商业需求结合起来的?

刘军:商业化不是背离热爱,而是让热爱可持续地服务更多人。我的策略有三条:第一,保持内容的真实与可操作性。无论是训练课程、讲座还是线上内容,必须让参与者感到“可执行且有效”,而不是空洞的口号。第二,建立透明的评估机制。比如课程的学习曲线、训练效果的反馈、伤病风险的控制都要有数据支撑。

第三,选择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伙伴。品牌应当成为传播经验和安全知识的桥梁,而不是简单的商业噱头。如此,商业化才是对热爱的一种扩展,而不是对初心的稀释。

主持人:你提到课程与社区的关系,能再具体一些吗?很多人担心课程会“吃掉”个人风格。

刘军:风格是源自经验的表达,而不是模板。课程的核心在于把你独有的学习路径、思考方式和错误纠正的方法抽象成一个可复用的框架,但同时保留灵活性,让学员在自己的墙上找到合适的路线。社区则是把这些框架变成日常的互动:共同练习、互评路线、分享康复经验、相互鼓励。

最重要的是,社区要有安全感,鼓励每一个阶段的攀登者发声,分享失败,分享克服困难的策略。只有当人们从课程中获得实际的进步,才会愿意继续投入,口碑也会自然传播。

主持人:你烙下的这段话,像是一份对新手的承诺:你愿意和他们一起成长,对吗?

刘军:当然愿意。攀岩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,但每一次的进步都值得被记录。对新手来说,我愿意把自己的练习笔记、错峰训练的方法、以及针对不同阶段的心态调整策略,整理成清晰的入门指南。对有经验的攀岩者来说,我也希望提供系统化的进阶方案,让他们能够在稳定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目标。

真正的信念,是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这项运动的乐趣,而不是把它变成一个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的特权。若你愿意把自己的墙壁当成一个成长的课堂,那么无论你身在何处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线。

主持人:请你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攀岩哲学,给正在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们。

刘军:攀岩不是征服岩壁的胜利,而是与自我的对话,是在每一次呼吸、每一次触点、每一次行动中,越来越接近那个更好的自己。

完结语如果你也想以更科学的方式开启自己的攀岩旅程,欢迎关注我们的线上课程与线下训练营。我们提供从基础技巧到高级路线的全套训练方案,结合视频讲解、实操演示、和个性化评估,帮助你搭建属于自己的训练地图。无论你是想在城市的室内墙上提升自信,还是计划挑战更高的真实岩壁,这里都是你可以信赖的伙伴。

让我们在岩壁上遇见更强的自己,在日常生活里保持同样的专注与热爱。你的一次选择,可能改变未来的几条路线。愿与你一起,踏实地、一点点往上攀爬。

对话刘军:谈攀岩生涯

给我们留言